講道重溫

2023年12月17日 無可指責?(帖前 5:16-24)
馬敏軒傳道

各位弟兄姊妹!早晨!願恩惠平安從天父上帝,並主耶穌基督,歸與大眾及聖會!誠心所願!請大家與我一齊讀今日的經文:《帖撒羅尼迦前書》第5章第16至24節:「16 要常常喜樂,17 不住地禱告,18 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19 不要熄滅聖靈;20 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。21 但凡事要察驗:美善的事要持守,22 各樣惡事要禁戒。23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!願你們的靈、魂、體得蒙保守,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,完全無可指責。24 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,衪必成就這事。」請大家留意第23節最後兩句:「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,完全無可指責。」
 
請問在座中,當耶穌回來時,誰敢在主面前說自己是『無可指責』的?且是完全『無可指責』。誰有此膽量?沒有,沒有人有此膽量。但這裏是真的指每一個人嗎?若果你有留心,在第23到24節中,保羅用了3次 [你們],這個眾數代名詞作為其講的對象。即保羅在此並不是指獨立的某一個人,而是指一個群體;而這群體就是收信人 ――― 帖撒羅尼迦教會。若我們再看,會覺得這段經文好似好散、好多主題:有喜樂、禱告,謝恩、聖靈、先知、成聖、靈魂體及主再來。這麼多主題,其實,保羅想說什麼?他述說這些內容與我們有何關係?
 
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,要知道,我們現正首看一封他人的信:這信是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;即我們正偷看他人的信。而且,我們現在只看這信結尾中的一小部份。其實,大部份文章到了尾段,前面所要說的,已說了,現只扼要地作重點複述和提醒。若我們在不清楚前4章多經文的情況下,又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正面對的問題不瞭解,且不認識保羅與此堂會的關係,我們又如何可知道,保羅在此向帖撒羅尼迦教會說什麼呢?因此,在瞭解這段經文前,我們先瞭解:帖撒羅尼迦是一個什麼地方?帖撒羅尼迦教會如何成立?其與保羅有何關係?同時,保羅寫此信時,這堂會正面對什麼問題?其後,我們再回來瞭解這段經文,相信會較容易掌握。
 
帖撒羅尼迦是當時羅馬帝國中,馬其頓省的首府,且是全省最大的城市、海港及貿易中心。城中雖有猶太會堂,但同時也有各式希臘神廟。因此,可知道帖撒羅尼迦是一個聲色犬馬和繁華的大都會。同時,也是一個偶像崇拜熾熱的地方。《使徒行傳》第17章亦告訴我們,當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,曾一連三個安息日,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中傳講耶穌;其後,雖有猶太人反對,但亦有外邦人信主。但因有一定數量的外邦人轉信基督,使會堂的人數減少,引起當中的猶太人不滿,就煽動一些外邦人攻擊教會領袖,也嘗試去捉拿保羅。最後,迫使保羅要匆匆離開帖撒羅尼迦。
 
一段時間後,保羅派提摩太回到帖撒羅尼迦教會慰問;瞭解其正面對:在外受當地放縱和淫亂風氣影響,亦受到猶太人和異教徒的逼害。在內,雖大部份信徒有好的見證,但亦有人濫用他人的愛心,懶惰不工程;同時,信徒與領袖間亦關係緊張。還有,因對基督再來的不瞭解,不少人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。係內外交困的情況下,遲遲未見保羅回來,因而有人質疑保羅的為人,並其到帖撒羅尼迦傳福音嘅動機。因以上種種原因,保羅就在哥林多,寫了這封《帖撒羅尼迦前書》。在信中的第一章,保羅帶帖撒羅尼迦人,回顧其信主的經過。第二章,保羅自述其在帖撒羅尼迦如何服待。而第三章,保羅交代其派提摩太回到帖撒羅尼迦的原因;同時,表示其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欣賞。到第四章的上半部份,他勸勉帖撒羅尼迦人要過聖潔嘅生活。而下半部份至第五章嘅上半部份,就講述基督再來嘅情況;之後,再向堂會中的弟兄姊妹,講述他們該如何相處。
 
到這信的結尾,因著保羅與當時信徒相信,耶穌在其有生之年回來,他就安慰帖撒羅尼迦人,指出上帝承諾賜給他們三個應許,讓教會在末世面對不同的挑戰。第一是 [基督的同在],經文第16至18節: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地禱告,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我們知道人有七情六慾,人無可能全日都在快樂的狀態中;除非是精神有問題的人,其不可能終日在笑。同時,我們也不可能不工作,只是不停祈禱。還有真不能什麼事,我們都可以感恩。其實,保羅藉這3節經文想向我們說什麼呢?剛才曾說,保羅知道帖撒羅尼迦教會,當時正在內外交困下:對外被異教徒逼迫和受淫亂風氣影響,對內有好食懶飛之徒,且有內部不和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理性告訴我們是不可能有喜樂的。
 
但各位知道我們這些相信耶穌的人,其實不是一般的人嗎?那是什麼人?是基督徒呀!即什麼意思?即是無論正面對什麼問題,我們不需要只靠自己,而是有 [基督的同在],可以依靠上帝。請大家聽清楚,不要誤會我的意思。我們既不是只靠自己;也不是以為靠上帝,自己就沒有責任。而是當我們盡了責任後,就要交托主。若我們在生活中,不是把主不放在眼內,而是『在基督耶穌裏』,奇蹟就會發生。例如:由你起身一刻開始,就親近上帝,將這日交給主。無論遇到什麼事,不是即刻作回應,而是從心裏求問上帝該如何作。再安靜自己,聽主的指示。聽後,就憑信心作。這就是心態上的『不住地禱告』(當你與主對話,就在禱告中)。只要我們經常如此操練『在基督耶穌裏』,我們就有 [基督的同在];我們的心態,自然會改變,學會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事情,就能做到『凡事謝恩』。結果:在困難中,會少了埋怨;反而見到上帝如何帶領你,施恩給你,使你可以經歷衪,生命得以改變。既然眼光不同了,『要常常喜樂』就容易多了。
 
第二是 [上帝的啟示]。經文第19至22節:「不要熄滅聖靈;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。但凡事要察驗:美善的事要持守,各樣惡事要禁戒。」呢度講咗兩樣嘢,分別係『聖靈』同『先知講論』。首先,講『聖靈』。第19節這句:「不要熄滅聖靈。」在舊版嘅《和合本》和《新漢語》中,譯作「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」;而《現中》譯作「不要抑制聖靈的工作」。可見這裏的『聖靈』是指在人身上的工作,例如:『聖靈』提醒你做一些事,衪感動你去認罪、認錯,或改變一些行為和習慣。而『先知講論』中的先知,不同《舊約》時代的先知,可直接從上帝領受話語或異象。這裏的講論,也不同我們一般所認識的講道。而是一些信徒好似先知般,受感動說話;且多數說的是關於某些個人的信息。可見『聖靈』和『先知講論』都是從上帝而來,分別經人:自己或他人而得著。所以,可以稱為 [上帝的啟示]。
 
但問題是,為何有人要熄滅『聖靈』?又有人會藐視『先知講論』呢?正如之前所說,在帖撒羅尼迦教會,有人傳講有關耶穌再來的教導,有不正確的地方。為何會這樣呢?因當時仍未有《新約聖經》,所有教導仍跟隨《舊約》或口傳一些耶穌的說語和事蹟,再加以解釋。而在這傳遞過程中,難免有人自稱受感說話而作解釋,但卻只是一知半解,甚至按自己意思作錯誤解讀。因此,使帖撒羅尼迦信徒對『聖靈』感動和『先知講論』產生反感。因而會熄滅『聖靈』疋藐視『先知講論』。但保羅提醒我們,只要在接收這些 [啟示] 時,自己先察驗:即考察及試驗其是否正確,但如何分別呢?就是看其信息對人是否美善?還是有惡意?若果是美善,就持續去作,去遵守。若是惡事,則要禁止自己,警戒人不做。在《哥林多前書》中,分別有兩段經文,在這方面對我們有同樣的提醒。分別是有關『聖靈』的 (林前十二7):「聖靈彰顯在各人身上,是要使人得益處。」而有關『先知講論』的,是 (林前十四3):「但作先知講道的,是對人說,要造就、安慰、勸勉人。」可見無論是『聖靈』,還是『先知講論』,這些 [上帝的啟示] 都是對人美善的。同時,分辨教導是否正確,我們可看講者的信息是否違反《聖經》教導。
 
第三是 [邁向完全]。經文第23至24節:「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!願你們的靈、魂、體得蒙保守,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,完全無可指責。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,衪必成就這事。」因著帖撒羅尼迦的社會風氣是放縱淫亂;且在其堂會中,有人懶惰不工作,內部亦不和等。因著當中罪的影響,保羅就在信的尾段,述說以上兩個祝願。在這兩個祝願中,保羅以兩個向度指同一樣的事。這兩個向度,分別是『成聖』和『不犯罪』。『成聖』是指人被上帝分別出來,歸屬於祂,且因耶穌的原故,被稱為義,成為聖潔。所以,又叫作『稱義成聖』。而『不犯罪』,是指人『稱義成聖』後,仍被誘惑,受影響而犯罪。而罪會影響整個人,包括其靈、魂及身體,而不只是其中一部份。故此,只有人『不犯罪』才可『成聖』。若仍在罪中,又怎能『成聖』呢?因此,兩者是信徒 [邁向完全] 的必經之路。
 
請看這幅圖,在圖的下方是人,人有靈、魂和身體,人原本是在罪中。上方是上帝,衪是代表義及聖潔。人因著基督的原故,可以『稱義成聖』,其在圖的左下角。由左下角的斜線,即『稱義成聖』一直延伸到右上角的『完全成聖』。而能夠『完全成聖』的,只有上帝,但這卻是上帝給我們的目標。《馬太福音》第5章第48節:「你們要完全,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。」這節經文是耶穌在《登山寶訓》中,對所有跟隨衪的人說的。而我們就在這條斜線中,即『稱義成聖』和『完全成聖』的中間,就是『成聖過程』中。當然,我們不可以使自己成聖;使我們成聖的,是上帝。但若我們順服上帝,衪會改變我們的生命。同時,我們要依靠主保守自己的靈、魂和身體,不受罪的影響。感謝上帝,在24節中,指祂是信實的,衪說了的,必定成就。
各位!我們身處末世時代,比當時帖撒羅尼迦信徒,更接近主回來。上帝不是要我們各家自掃門前雪,而是要我們教會成為一個整體,一齊去預備主再來。無疑在這等候的時間,我們有機會像帖撒羅尼迦教會般,同時面對來自外在社會,並堂會內的挑戰。但感謝上帝!衪透過使徒保羅,透過今日的經告訴我們,衪應許我們不但有 [基督的同在],還賜下 [上帝的啟示],且只要我們願意依靠衪,可以避免犯罪,被分別為聖,像天父一樣 [邁向完全]。將來見主面時,可以『無可指責』。
 
 
 

Copyright © 2018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,不得轉載。